泥鰍,肉質爽滑,味道鮮美,營養豐富,藥用價值高。近年來,因水質污染和人為濫捕,泥鰍天然產量日趨下降,市場供需矛盾日漸突出,發展泥鰍人工養殖已成為產業的必然趨勢。
(一)泥鰍的生物學特性
泥鰍是底棲性魚類,棲息于湖泊、池塘、河流、水溝稻田的淺水區域。喜靜水環境,能適應惡劣渾濁的水環境,能進行鰓呼較、皮膚呼吸、腸呼吸,耐低氧。善逃逸,能下潛淤泥,上浮水面.泥鰍具雜食性,喜夜食,人工養殖可人工馴化為白天攝食。體長5厘米以下時為動物食性;體長5?8厘米為雜食性;體長9厘米以上時,主食植物性飼料。生長適溫15?301,最適水溫25?27。夏季超過30、冬天低于6時,鉆人淤泥中,處休眠狀態。當年體長可達10厘米,第2年可達13厘米,體重可達50克,尾。泥鰍最大個體體長為20厘米,體重100克以上。
(二)泥鰍的繁殖
首先選擇2?3齡的成熟親鰍,要求雌鰍腹部大而柔軟,無病無傷,呈橘黃色,體長15厘米以上;雄鰍稍呈圓錐形,腹部不肥大,背鰭基有明顯的肉質突起。
常用的親鰍催產劑是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,每尾雌鰍注射500國際單位,雄鰍減半。注射于腹部中線胸、腹鰭之間。隨后放入事先掛好魚巢的產卵池或網箱中,雌雄比為1 : ?2〉為宜。催產適溫22?28,最適水溫251左右。傍晚18時注射,次日晨6時即可產卵。水溫25?281,10小時發情排卵。
魚卵產出后,即移出魚巢孵化,防止親鰍吞食魚卵??刹捎萌斯な诰?。一般水溫22?25,40?44小時;水溫25?28,24?28小時,可孵出魚苗。出膜3天左右,顏色由黑色轉為淡黃色時,移出孵化池進入魚種培育階段。

(三)苗種培育
鰍苗培育可在池塘中進行,可釆用肥水培育法。先進行清塘、紀水、培育輪蟲,并適時下塘,輔以豆漿培育鰍苗。水深30?40厘米,靜水池塘,面積不宜過大。鰍苗放養密度750尾7米2,不超?過1000尾。投放后15天內,不能進行腸呼吸,要防止缺氧9鰍苗體長達3厘米時,可轉入鰍種培育。如放苗密度300尾,米2,可低密度放養,直接養成鰍種。
鰍種培育階段,每平方米放200?300尾,注重動、植物飼料的配合,可偏重動物性飼料。餌料攪拌成軟塊狀投放到食臺。食臺要距池底5厘米左右。每天投喂3?4次。日投餌料為魚體重的5%?8%,經1年飼養,體長可達5?6厘米,體重1.5?2克,可轉入食用鰍養殖。
(四)食用鰍養殖
(1)養殖池的改建應選擇水源豐富、水質清新、進排水方便的現有養魚池塘。池塘大小均可。水深要求在55?65厘米之間,池埂高1?1.2米,頂寬1.5米左右,不滲漏。池塘要設置進排水系統,能自動控制水位。池塘四周靠邊埋設防逃網,防逃網地下深埋60厘米,地上豎立100厘米,上有網綱,用毛竹支撐9池塘實現微流水交換,這樣既保證了高溫季節的降溫需求,又保證池中不缺氧。
(2)放養泥鰍放養前10天,清整鰍池,清除過多淤泥,檢查防逃圍網,堵塞漏洞,疏通進排水管道。因泥鰍適合在中性或偏酸性環境中生長,故不能用生石灰清塘,可用濃度為1〇毫克乂千克的漂白粉清塘。放養前4天加注新水,在向陽池邊施發酵好的雞糞或牛糞作基肥,每667米施100?150千克。泥鰍放養前用濃度為3%?4%的食鹽水浸泡4?5分鐘消毒。實行分級放養,放養密度:小鰍〔每千克300尾以內)每66, 7米2放養80千克,同池放養的泥鰍要求規格均勻、無病無傷。

(3)科學喂養投放泥鰍種苗5天后開始少量投餌,飼料以專用顆粒飼料為主,逐步誘食、馴化,當泥鰍對投餌形成條件反射時加大投餌量,逐步增加到泥鰍體重的3%?4%。泥鰍性貪食,喜歡夜間覓食,經過馴化可改為白天攝食。有養殖戶用燈光誘捕蟲子讓泥鰍吃。要用固定的食臺,每天投喂2?3次。要注意殘餌換的飼料。
(4)水質調節養殖池水的好壞對泥鰍的生長發育極為重要。通過施放有機肥,調節水色為黃綠色,透明度為30厘米左右,酸喊度為中性或弱酸性,保持微流水。若水質太瘦,透明度過高,要適當追施肥料。池水溫度保持在25?281,當水溫超過高限時馬上加注井水降溫,保持水位在50?60厘米。
(5)日常管理主要是加強巡塘,觀察泥鰍的活動情況、水質變化情況、泥鰍吃食情況、設施運轉情況等,并做好記錄。高溫季節保持微流水,每天注人新水,日交換量達10%以上。每天投館時,觀察有無泥鰍逃到網外,檢查有無因田鼠嚼咬、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網損壞等。經常用地籠在網外捕撈,根據捕撈量的多少,大體判斷漏洞所在位置,以便人工檢查、修復。
(6)病害預防泥鰍的疾病應以防為主,只要水質清新,泥輯一般沒有病害。通過水質調控措施,形成良好的水域環境,泥輯就會生長旺盛,抵抗力強。要盡量做到不用藥或少用藥,避免有關的藥物殘留,實現無公害標準化泥鰍健康養殖和水產品質量安全。

(五)用泥鰍飼喂蛇
① 凡能吃魚類的蛇都吃泥鰍。
② 用泥鰍飼喂蛇類,一般幼泥鰍喂幼蛇,成泥鰍喂成蛇。
③ 泥鰍要與其他餌料搭配飼喂。占活餌料總量的1/3?1/2為宜。